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
胡文容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近年来,上海专门出台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推动国资国企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2023年底,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9.07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3.65万亿元、利润总额2629.87亿元、归母净利润1685.16亿元;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约占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的1/4、1/6和1/8,均居全国第一。
如何更好推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优化布局、提升功能,我结合上海工作实际和调研情况,提三点建议。
一是着力推动政府、政策和市场主体贯通,更加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调研发现,目前国企干部人事、考核激励等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与长周期、投入大、风险高的科技创新特点相匹配,需要进一步完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议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施行“分层分类”“一企一策”考核,更好推动国企市场化运营机制改革取得实效。同时,聚焦管好国资,放活企业,提高监管能级水平,加大赋能赋权力度,特别是对处于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国资国企,建议形成新赛道考核目标,通过实施或扩大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科研项目长周期考核评价等举措,让企业真正放开胆子、迈开步子。
二是着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贯通,加快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上海坚持用好金融资本,更有效地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比如,2024年,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市国资委推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优化国资基金布局,明确平台公司、金融机构、产业集团基金定位,补齐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并购基金、重点产业赛道基金短板,形成体系完整、各具特点的国资基金群。同时,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力度,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级,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创新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与产品,特别是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布局。
三是着力推动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其他所有制主体贯通,促进央地合作、区域合作和海外合作。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机制,有利于运用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前,在沪央企持续深化与上海的务实合作,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新材料、石化产业链等领域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议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加强央地、区域企业科技、产业创新协同,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布局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开放协同创新生态,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支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抱团出海”,抢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遇,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提升国资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主席。本文原载2024年第12期《中国政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