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关于“五个中心”建设相关提案建言:助力形成新突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各参加单位聚焦上海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国际金融中心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提质升级、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策源功能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五个中心”建设形成新突破、新跃升。据统计,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等12个界别、团体和186名委员,共提出相关提案223件,占立案提案总数的20.8%。
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围绕重点突破先导产业技术制约,提案建议: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关键“卡脖子”环节,对标国际领先技术,明确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构建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强化国资服务创新实体,补足科创资本短板;制订集成电路产业“百千万”创新人才计划,围绕上海优势领域,加大引才育才力度,解决引进人才的出入境、社保、住房、投资创业、子女教育等问题。探索设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上海试验区”,打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特色聚集区,吸引全球优质研发与临床研究机构落户;聚焦上海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定位和目标,构建合成生物学国际成果转化中枢,探索合成生物产业监管体系的先行先试举措;支持“临床资源”制度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在政府重点支持下,以大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人工智能算力产业生态;面向上海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布局ai4s和ai4e科技创新专项,加大芯片、软件、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数据算力等要素支撑,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高校加强ai与专业领域交叉人才培养。
围绕全面发挥重点产业整体优势,提案建议:布局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加强政策协同,在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扶持,抓住新能源汽车快速迭代和技术升级机遇,发挥上海精加工、电子、软件等优势,培育出更多链主企业。参考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先行经验,支持嘉定加快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创新应用,构建多区协同的l3、l4级别自动驾驶准入试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上海重点产业,支持本市优势企业光学聚酯薄膜、中空纤维膜、质子交换膜、锂电池隔离膜、高端铝塑膜、poe胶膜等技术升级,大力推动国产膜在上海重点产业的示范应用。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新材料的引领作用,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化工新材料试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及专项补贴机制,加快化工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搭建数据整理第三方产业链,建设国际数据交易平台,大力培育数据经纪服务商,以及数据合规、数据审计、数据评估等衍生服务;加快在各具体细分领域和场景出台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跨境数据评估操作指南,推动国际数据跨境合作,推动制定全球统一的跨境数据流通标准和规范。
围绕努力挖掘未来产业新动能,提案建议:建设元宇宙协同设计平台,营造用户共创的元宇宙设计生态,打造以元宇宙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创新型城市。以中国商飞前期工业元宇宙探索实践为基础,试点打造元宇宙平台创新应用和基于产业大脑的民机产业元宇宙平台,由市级层面提供元宇宙专项政策支持,激活元宇宙产业蓝海,支持培育国际领先的民机产业工业元宇宙系统集成商。深化国产机器人产业和医学融合发展,通过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推动更多国产医疗机器人创新成果在本市转化,并建立腔镜机器人5g远程手术区域医联体和腔镜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
围绕加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案建议:加大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力度,加快数实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引导企业围绕数据开展精细化管理、精益化生产;加大数字化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引进数字技术来提高效率、优化绩效。针对绿色化转型,可在金融监管部门指导下,由地方金融、发展改革委等牵头,各区政府参与,共同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构建绿色债券支持“双碳”转型的信息披露监管试点,为企业“转绿”提供精准化债券融资支持。建立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发挥现有大宗商品电商交易服务平台、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碳市场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上海的地域优势、经济优势、金融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碳市场国际竞争水平,推动上海建设全球碳交易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
围绕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案建议:围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规则国际化等维度,建设临港新片区离岸金融中心,以滴水湖金融湾区为主划出特殊区域,创设“离岸金融创新区”,通过给予在税收、人才等方面的特定优惠政策,主动培育一批专业中介机构,逐步形成“离岸注册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开放安全的离岸金融体系,对标国际离岸金融规则,尽快研究制定离岸债券、保险、租赁等创新业务管理办法,为建设离岸金融体系提供法治保障;优先发展人民币离岸债券业务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离岸自贸债市场,鼓励发行以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为题材的自贸债,促进人民币跨境双向循环;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降低外资银行在华展业的合规成本,拓宽外资流入渠道以及扩大银行跨境电商结算,吸引不同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兴业。
围绕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提案建议:
在科技金融方面,设立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增加长期资本供给;扩大国有金融机构“投贷联动”业务,建立容错激励机制,激发国有创投活力;推进科技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三者的高水平循环;通过“监管沙盒”方式进行创投类贷款试点。创新投融资生态,打造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以金融机构为链接,以精准的产业政策为助力的培育型早期投融资生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针对科技企业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绿色金融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加大对绿色产品创新支持,培育形成新一批全国首创案例,形成规模效应;出台创新试点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机构积极参与推动碳期货、碳回购、碳保险、碳指数等碳金融产品创新与应用,发挥技术资本化牵引作用,建设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五大新城”先行先试引导“3 6”重点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高针对新城绿色产业信贷的定向融资支持,先行探索“绿色信贷 绿色保险”服务模式,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功能。
在普惠金融方面,推动银行增加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授信,充分发挥保险交易所平台功能,提升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度,降低交易成本;探索金融市场全要素综合服务模式,为农业从业者提供生产有贷款、种植保收益、销售保利润的一站式服务;对相关的乡村振兴业务实行企业所得税收额度减免政策。
在养老金融方面,为老年人增加指定委托取款代办人服务,并为更换代办人提供便利;建立意定监护协议登记备案平台,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
在数字金融方面,支持临港新片区持续推动国际数据港建设和国际数据合作,明确数据合规准则,助力数据资产化和跨境发展;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数字科技企业提供法律、融资、出海、公关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与商务资源整合能力与水平;加大对金融业所需领域高质量数据供给,创造条件推动证券市场数据先行交易;探索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严防数据泄露和篡改,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围绕打造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提案建议:积极推动市人大制定有关国际金融争议解决的地方性法规,提高国际司法仲裁的法治保障和便利化水平;做强金融纠纷解决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上海金融仲裁机构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科创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升上海金融法院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法治保障能力;整合仲裁组织和司法资源,探索建立专门处理证券期货纠纷的专业化统一平台;从引进专业化培训机构、率先开展金融业内培训、构建金融交易师职业准入标准和能力等级标准、建立国家金融交易师高教基地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地五个方面入手,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交易师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加强政府部门间及其与银行机构间的协同合作,由市数据局组织建设“新上海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新上海人信用信息体系”,由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会同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平台公司,共同构建多层次、普惠性的“新上海人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提质升级
围绕对标高标准规则促进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提案建议:构建与高标准国际数字规则相匹配的规制环境,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数据交换的标准建设,率先在自贸区推进电子发票跨境互操作性试点,在自贸区内率先开展金融、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对标depa数字身份条款打造供应链贸易数据交易平台等;在临港新片区特定区域探索设立离岸数据中心,深化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apmen)与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的对接,开展电子口岸间数据交换系统建设。
围绕完善离岸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提案建议:整合贸易合作国的海运、海关、港口、陆运、空运等数据,归集完整、真实的境外物流链条,直连银行单证系统,建立离岸贸易智慧平台;推进建立离岸贸易发展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设跨地区联动的离岸贸易集聚区,为国际贸易企业落户入驻、工商注册、税收征管、财政扶持及政策咨询等提供全面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制度优势,探索更具竞争性的税收优惠,大幅增加税基规模,进而带来总税收的提高。
围绕加快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提案建议:提升通关作业的无纸化水平,提高跨境维修和再制造业务试点便利性,海关应积极评估是否需要在申报后办理其他业务时提供申报纸质原件,如能取消纸质原件的要求,将为企业和申报代理增效减负,进一步提升通关作业无纸化水平。争取商务部、海关总署支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开展跨境维修业务资质试点审批权下放,探索在综合保税区区域外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适用综合保税区维修用进口产品目录的试点。
围绕加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联动性,提案建议:促进上海东、中、西三大进口示范区在提升进口贸易能级和内外贸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发展,增强上海进口贸易创新优势,争取在三个示范区同步先行先试金融、贸易便利化等政策措施,利于企业在不同示范区进行贸易、营销、结算等功能布局;发挥淮海新天地作为唯一市中心进口示范区的特殊区位优势,提升进口消费的中心辐射功能。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围绕筑底座、建规范、做生态,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提案建议:围绕航运数字化与数据商业化,加大跨境航运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力度,并与智慧港口、绿色节能技术、北斗定位导航等有机结合,建设共享开放的航运大数据实验室,筑牢上海航运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底座;建立港航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制定数据资源、产品和资产的分类分层操作规程,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港航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加强智能航运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国际航运数据安全体系,保障数字化转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全面探索航运数字化产品发展,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到航运服务领域,推动航运服务由标准化向精准化升级。
围绕建设施、定规则、做链条,综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案建议:聚焦绿色新型船舶燃料发展,以lng、甲醇、生物柴油、液氨、氢能为重点,进一步配套储罐、加注站与加注船等基础设施,建成品种多元、加注灵活、功能完善的新型燃料供应网络;在已出台的《水上液化天然气加注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涵盖甲醇等多种新能源的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航运领域碳减排规则和船用燃料油新标准体系;探索绿色甲醇、氢、生物燃料等新能源生产技术路径,形成研发、认证、生产、储存、运输、加注、使用全链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长三角腹地资源优势,协同布局新能源发展重点区域和产业链条。
围绕夯基础、做高端、勇引领,全面提升航运服务能级,提案建议:围绕提升上海综合航运服务能力,全面强化融通全球资金、信息、贸易、法律等高端要素资源,从跨境、准入、监管等环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夯实港口、航运等基础航运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产业,积极推动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海事再保险市场,推动形成离岸航运业务集聚高地;加强政企合力推动绿色航运金融创新,研究设立esg绿色航运产业基金,推动航运esg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加快研发绿色航运保障的新产品,制定发布航运保险示范的“中国条款”;创新国际海事仲裁制度,探索在临港新片区试点临时仲裁与商事调解,改革海事仲裁员、调解员聘任和管理机制;优化洋山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探索开放船级社法定检验,立法保障国际船舶登记机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邮轮母港开展国际远洋船舶药械供应试点,提高上海船舶供应服务能力与能级;鼓励市属高校开设海事法律、航运金融保险和海商贸易等相关专业,充分利用航海日和北外滩论坛,进一步扩大上海航运文化影响力;充分利用航运数字化发展契机,积极推动航运服务精准化升级,抢占全球航运发展位势,引领新一轮航运服务变革。
围绕集机构、重人才、谋发展,全面提高国际航运话语权,提案建议:围绕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研究制定引进发展国际航运组织的专项政策,对拟重点引进的国际航运组织进行动态追踪、研究考察及信息对接;选拔航运人才在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之间跨界任职,积极支持在沪机构向国际航运组织全球总部输送更多人才,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建立话语权,支持上海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技术合作中心,在亚洲区域推动绿色航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强化区域绿色航运合作机制,适时发起新设国际航运组织或推动新代表机构落地,引领航运能效管理技术创新和规则制定。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策源功能
围绕培育创新策源“国家队”,提案建议:围绕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全力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等,充分利用上海开放程度高、产业门类齐全、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打造协同一体化创新平台;针对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紧密契合发展需求、有望成为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上海市实验室;推动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嘉定“国家级核工业创新技术研发平台”等;加强产业布局、区域规划、政策牵引等与大学创新的深度协同,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环高校高水平科创集聚区建设。
围绕勇闯原始创新“无人区”,提案建议:围绕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推动“0到1”原始创新等,试点以盲审形式优化基础研究项目遴选机制,加强对创新前沿的跟踪分析,大力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建立青年专项申请通道、设立大型仪器使用补贴基金等,提高大科学装置利用效率;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再设计,合理有效配置有限经费;研究出台市级层面相关制度规定,激发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实施促进企业基础研究的政策举措,通过政企联合设立科学基金、科研计划,探索重点产业链主企业牵头并联合高校院所等模式,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
围绕壮大科创企业“主力军”,提案建议: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等,完善国企科技创新评价考核机制,促进民企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科技领军企业建设顶层设计,增强其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从需求端出发,提升科创企业政策感知度及运用能力;支持民企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向民企扩大开放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提高境外投资审批效率,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抱团”出海;研究出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工作指引或备案文件,推动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开放、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校企合作成功范式,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
围绕打造尖端人才“梦之队”,提案建议:围绕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供“直通车”“菜单式服务包”等便利举措,在人才公寓、交通补贴、购房资格、户籍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打造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构建国际会议交流门户,面向全球吸纳一流科创人才;支持高校院所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水平和多元化薪酬形式,持续推进评价改革,实现对科研人员的持续正激励;优化人才计划和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避免一刀切,破除“唯项目”“唯经费”的评价考核体系;整合利用现有多种教育资源,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构建青少年科创教育共同体。
围绕下好创新生态“先手棋”,提案建议:围绕强化金融服务科创“组合拳”,提升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度”等,增加政府创新引导基金的规模,完善引导基金投资决策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促进“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长期”;推动上海s基金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争取在上海设立“国家科技发展银行”,拓展商业银行尤其是科创支行与科创企业的对接渠道;鼓励科创企业使用票据,加大票据融资支持力度;优化高层次人才、科研机构的返投机制,将人才引进与产业导入目标相结合,提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能力;制定落实重点领域科技保险标准,研究推进“保险 风险减量服务 科技”的新商业模式;支持市科协下属学会等科技社团发挥更大作用,创新并深化第三方科技评价工作;健全硬核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尝试孵化-加速空间融合创新试点;支持科创园区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耐心资本孵化等新范式,鼓励引入社会资本重塑城市科技创新开放空间;健全技术要素市场,推动上海申报建设科技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合理布局长三角产业集群,加强科创资源互联互通,打造“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群;优化促进沪港、沪澳科技创新合作的扶持措施,制定重点合作方向及年度行动计划等。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