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化大都市构建家校新型关系的建议
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
※背景情况※
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是指家校互动以学校和家长互为主体,将学校、家庭、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家庭教育以学校作为平台,同时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营造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教育影响。
目前按上海市教委要求,除新建学校等特殊情况外,上海100%的基础教育学校已经建立了家委会,形成了家校互动合作制度。
新时代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家校互动呈现出了全新的趋势:
1、家校互动关系产生了转变和形式的更新,家校双方形成共识家庭和学校是伙伴关系,家长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代中,家长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家长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的工作。
2、上海家校互动的实效不断提升,学校信息更透明和公开,家校活动不再局限于家长会,而是开展了更高频度、更多形式的互动活动,市教委的一系列家庭教育问卷显示,随着家长学历的提高,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
3、上海家校互动不断引入信息化手段,新媒体成为家校互动的重要途径,新媒体改变了家校互动的格局。
4、上海家校互动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层面的保障机制,预计2019年,全上海16个区将全部完成区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设。
※问题及分析※
1、家校互动的校际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学校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异;
2、家校互动不断出现新难点、新热点,如二胎问题、隔代教养问题、校园安全问题、高知家庭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三碰头问题等等。
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与家长群体关系也发生转变。随着微信的出现,家长能够紧密联系,成为一个群体,家校关系从原来的双主体,现在变成了学校、教师、家长、家长群多主体。群体关系的转变衍生出课程关系的变化,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让家庭课程的出现成为可能,原来的单一学校课程,变成了双渠道的学校课程 家庭课程,学校无法控制家庭课程,这样的变化让家校互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家校关系也随之改变。
※建议※
1、我们建议创建广泛关注的社会环境
很多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投射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光靠学校是解决不了的。要真正做好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参与,应该做到由政府统筹,家、校、社会共同联手,形成共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我们建议进一步健全家校互动的法规
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家校双方的行为就没有比较清晰的界限,承担着风险。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家校互动需要健全的法规支撑,当前,我国没有学校教育法,上海没有学校教育条例,学校、家长和教师的权益亟需法律层面的保护。
3、我们建议建立家校互动制约体制和家校互动顶层架构的创新
在上海,家庭教育由妇联监管,学校教育由教育局监管,家校互动需要顶层架构的创新,以使得分属两个部门监管的同一件事能够有效协同。
4、我们建议有序引导和规范信息化手段在家校关系中的应用
尽管有的区已经有对于家长微信群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我们调研中发现家长微信群依旧存在以下问题:泄露学生隐私,加重学业负担,加重家长负担,攀比,传播虚假信等,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检视和完善家长微信群使用和内容发布规范,明确家长群群主的管理职责,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5、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校长、教师与家长的家校互动的相关培训
(1)从校长角度来看
我们都知道,学校要做好家校互动工作,主要依靠校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热情,建议采取相关机制,化校长个人家校合作的自觉为整个学校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2)从教师角度来看
我们建议加强培养教师家校合作的技能和沟通的方法,老师要学会调频道,对于儿童和成人家长、爷爷奶奶辈能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此外,因为学生心理问题通常背后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问题,要注重提高教师心理学应用能力,提升识别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
(3)从家长角度来看
我们发现家长(包括儿童隔代长辈)存在焦虑,焦虑有时来源于未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从理念和行动上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安排。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在每一个家庭越早开始越好。
6、家庭教育学科的创立
中国有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需要很好的继承与研究这个传统,在台湾家政专业是非常非常发达的,但是在上海,我们大学缺乏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呼吁上海的大学要开设家政学院,开设家政学科和家庭教育专业,只有强大的专业的家庭教育的师资,才能让上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升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