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法家的艺术在社会的影响力 往往取决于多个方面,周慧珺生也如此。比如,书法艺术是否精湛、书法理论是否高深、书法家人是否高尚、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是否足够、时下还有其书法作品的市场行情是否高升、收藏界是否追捧等。周慧珺先生虽不是全才,却是奇才;虽不是高妙的书法理论家、评论家,却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家;虽不是张狂的自我标榜者,却是正直善良、淡泊宁静、充满人格魅力、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书坛骄子,是当今海派书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擅长楷书,尤精行草,崇法米芾,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她的书法以功底厚、个性强、风格独特震铄书坛,为艺林所重。
最近,笔者读到一段话,大意是对当代中国女书法家的评价:北京的林岫、上海的周慧珺、南京的孙晓云、四川的戴媛、湖北的胡秋萍,这5 位是当今书坛很有影响力的女书法家,珠玉争辉,各显风采。但若论才学,要数林岫;如论书艺,当数周慧珺。由此可见,从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讲,周慧珺先生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上已有足够的正面影响力,有广泛的认可度,是中国书坛高高飘扬几十年的一面旗帜,是一棵活力四射的常青树。
我认为,分析周慧珺先生的书法艺术与社会影响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特殊的历史背景遇到了特殊的历史机遇
周慧珺先生出道的年代与当今改革开放30 多年以后的年代相比,政治生态、人文环境、生活现状、艺术氛围已有很大区别。周慧珺先生风华正茂的那个年代是中国书法沉沦的一段心酸历史。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一片造反有理的狂躁声中,使一大批"臭老九"倒下,知识分子、艺术工作者成了"造反"、批斗的对象。同时却有数亿万计的人在大放大鸣的背景下,用毛笔写"大字报",揭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攻击艺术工作者、批判知识分子。那个年代写毛笔字是为了表达政治立场,为了把字写大,让人民群众看得清楚文字的政治内容,而那时已无人把写毛笔字与书法相提并论,更不能与艺术扯上边儿。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场"文化浩劫"中,书法艺术被无情地葬送。到七十年代初,由于老一代书法家长时期被迫搁笔,中国书坛成为荒芜的季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这才使人们意识到恶梦醒来的痛苦,文化缺失的无助。许多人感受到了"艺术饥渴",包括对书法艺术的"饥渴"。正当人们彷徨徘徊之际,上海东方红书社(朵云轩)却建立了一支"工农兵通讯"队伍,周慧珺先生是其中一员。当时,"通讯员"练习毛笔字已不是书写"大字报"意义上的政治需要,而是开始系统地称之书法意义上的训练,目的是追求艺术的需要。这种训练使得周慧珺先生在同龄人中走到了那个年代书法熏陶的前列,当人们还在为温饱而奔波、为上不起学而发愁、为敲不开艺术殿堂的大门而无奈的时候,上海东方红书画社(朵云轩)为周慧珺先生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这正是周慧珺先生通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进入了这座"殿堂",不仅完成了书法的启蒙,而且开启了书法的"长征",找到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书法"长征"也与同龄人拉开了距离,周慧珺先生迈出的坚实步伐远远跑在了人们的前头,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排头兵"。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创造的机遇对周慧珺而言,是幸运的、极其宝贵的。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参加"书法长征"的人数与当下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书法"热度"和人们对书法的热情也与当下不可相提并论。那时升起的"星星"相对容易"闪亮",且能光茫四射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历史的"弄潮儿"都应当放到历史的"经纬"去衡量,这既是尊重历史,又可以更客观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无疑,周慧珺先生的确是书坛独树一帜的传奇式人物。时势造英雄,是那个时代造就了周慧珺先生的成长、成熟、成功乃至取得辉煌成就。从而使周慧珺先生在中国书坛的影响有特殊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的延续性,数十年来,人们始终铭记着这位书坛名将。
二、特殊的人生经历铸就了特殊的意志品质
谈起周慧珺先生,人们都会联想到她和她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在那个年代,当一位又一位书法老师被打倒的时候,周慧珺先生的父亲也成了"专政"的对象,周慧珺先生自己成了黑五类子女。其家境可用蜗居斗室、贫病交加来形容。说到周慧珺先生的人生坎坷,人们还会联想到她瘦弱的身躯、顽强的品质、坚韧的意志。当周慧珺高中毕业考入上海科技大学药物系才几个月,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被迫退学回家。这对一位年轻女子而言,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巨大的打击。这是一种传奇,命运的不公平摆在了周慧珺先生的面前,要么意志消沉被病魔击垮,要么坚定信心奋起抗争,在专注书法艺术的拼搏中让病魔低头。有一句话叫"逆境出人才"。身处逆境的周慧珺先生在病魔缠身的岁月里,坚持每天练字,数年如一日,春夏秋冬临池不辍。类风湿关节炎使得周慧珺先生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因腿脚活动不便一度影响到站立写字,正因为如此,让倔强的周慧珺先生对书法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她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手成为出神入化的"妙手",成为开创书法的"高手"。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书法坚定的信念也深深影响了社会,激励着追求学习书法艺术的广大学子。实践证明,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字书写、文字美化,也不单单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因此,它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不但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观感,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书法名家、大家带给社会的影响力,除了书法艺术,还有书法家的精神境界、意志品质、理想信念、处世之道、人格魅力等。正如霍金、张海迪等在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名人,人们接受他们,除了接受他们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更是接受了他们顽强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意志。他们与病魔作斗争的感人事迹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这也是全社会倍加钦佩体弱志坚的名人的重要原因,因为,健康人的成功与疾病缠身的人的成功,后者付出的汗水、心血更大,成名成家更不容易。同时,一旦成功,人们会更加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们,敬重他们。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带给人们、带给社会艺术财富的同时多了一份精神财富。这样的书法艺术家在人们的心中是崇高的、立体的、丰满的。当一个人在世时能在艺术领域独领风骚几十年,其社会影响力已足够了。这一点,周慧珺先生的书法艺术人生已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三、特殊的学艺生涯造就了特殊的艺术风格
人们常说,综合千百年书法历史,真正能自成一体、自成风格、独领风骚、流芳久远,又让后人顶礼膜拜者往往凤毛麟角。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自成一体且成名成家,一靠努力、勤奋、博学;二靠肥沃的土壤滋养;三靠对机遇的把握。周慧珺先生的勤奋好学众所周知,"三更灯火五更鸡"是学艺生涯的常态。众所周知,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本文前面已谈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了周慧珺先生特殊的历史机遇,她的历史机遇在于不但成为东方红书社(朵云轩)一员,而且成为朵云轩特约的一位书写字帖的作者,这是别人所难以遇到的机遇。但周慧珺先生准备好了,成了当时的佼佼者。1974 年朵云轩选择的《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非她莫属。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字帖匮乏的情势下,犹如在寒冬里吹来的一阵暖风,周慧珺先生发表的字帖一时间成了人们抢手的参照范本。由于狂热的追捧,《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在短短几年中一版再版,发行量达到100 多万册,成了实实在在的热销书、畅销书,周慧珺先生的名字也响彻了大江南北,使得全国的"书法迷"有了自己崇拜的书坛女性偶像,这种社会影响力是自然生成的,这与当下的包装宣传、舆论炒作、人为拔高、人为制造"粉丝"、"吹气球"的鼓与呼是两码事。实践证明,周慧珺先生经受了时代的洗礼、历史的检验。
必须肯定,周慧珺先生的书法成就,不但是特殊的艺术生涯铸就的,同时也是特殊的艺术风格、艺术品质铸就的。一些评论文章在描述周慧珺先生书法艺术生涯时,都提到了她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是一位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书法家,其作品不但丰满,而且主体感强,个人书风强烈,实现了个性与激情的完美结合。但我更倾向于周慧珺先生的书法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余,而非无所侧重,诸书体平行推进。她倾注了大量的精神和时间学习研究米芾的《蜀秦帖》,并以此为支撑点和立足点,举一反三,由点到面,不断扩大战果。她之所以迷恋"米体",是因为"米体"用笔丰富,千奇百怪却有法可依,有些结构与用笔绝处逢生,灵动绝妙,高难笔画层出不穷,学起来难度较大。但周慧珺先生知难而进,孜孜以求,始终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她还遍临名帖,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从而慢慢夯实自己的基本功,由此展翅飞翔,开辟了以行书为主攻方向的书法生涯,形成了清新脱俗、流畅跃动、气势稳重、线条优美、刚健有力的书风。必须承认,周慧珺先生的书法有其出乎人们意料的造型、个性鲜明的线条、跳跃腾挪的节律、刚猛爽利的行笔、率意雄健的笔力、错落有致的布局、粗重厚实的墨法,处处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对其社会影响力的放大,更是使周慧珺先生的艺术风格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喜欢。在当代书法家中,真正令人顶礼膜拜的为数不多,周慧珺先生在时下书坛已属凤毛麟角,在艺术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能与她比肩的书家毕竟是少数。
四、特殊的地域文化成就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周慧珺先生既生长在有浓厚海派文化气息的上海滩,又生活在一个有书法氛围的家庭之中,其父亲酷爱书法,钟情收藏书法,也指导周慧珺学习书法。为了拓宽自己的书法视野,提高书法技艺,当年周慧珺先生曾专门报名到名家云集的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深造,系统地接受沈尹默、白蕉、翁闿运、拱德邻等一批享誉书坛的大名家的书法教学,从而使周慧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集海派书法之大全的理想,对书法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层的领悟,在上海这块肥沃的书法土壤上耕耘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周慧珺先生不仅仅是接受了老一代书法大家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在面对面听讲、手把手指教的过程中把传承经典与吸纳海派书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领悟名帖和消化海派名师书法艺术统一起来,既接受经典,又吸纳"海派元素";把米芾的用笔技巧和结构特点同海派名师的书写技巧及艺术风格融会贯通,并一改许多女性书法家柔弱、小气、缠绵等不足,从而加厚了海派书法的文化底蕴,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个性的"周氏书风"。然而,在当下人们的欣赏水平向立体化、多元化转变时,当展览机制下各种书风交相辉映时,有一些学者感到周慧珺先生虽然在实践方面是一位大家,开创了个人的风格,但在学习与研究方面尚有欠缺,尤其对系统地研究和掌握书法史论以及独到的书法研究还不够;有人认为,周慧珺先生年事渐高,书法面临着改头换面的难题,不大可能再给人以惊喜,甚至怀疑她的字已处于迷惘的阶段。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时下,在新潮书法博人眼球、迎合评委胃口、一度时尚之际,已有部分群体对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产生审美疲劳,觉得虽有海派书法的韵味,但从海派精英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来衡量,在创新方面还应有提升的空间,不该原地止步,裹足不前;更有一些学者认为周慧珺先生的书法定式总是难脱米字的习气,而其隶书、篆书也明显地带着行书的痕迹。我们认为,对一个书法名家、大家而言,不能同时要求他必须是一个书法理论家或史论家,或者更多地要求她成为无所不能的天才。王羲之是无人能撼动的书法大家,他有书法理论集吗?他诸书体都是历史上第一吗?显然不是。秦、汉期间的书法大家,至今仍被人们追捧,他们通读书法史论吗?那时有书法史论吗?读了书法史论就一定成书法家吗?毛泽东同志讲过,"实践出真知"。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我们承认和赞赏周慧珺先生在实践方面的成就已经是很高的评价。海派书法从清末民初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称雄书坛、闻名遐迩,其书法艺术的大气派、大格局、大辉煌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贯穿那段历史风云,中国最优秀的书法家云集上海,精研八法,崇碑尚帖或碑帖融合,不恪守一家一派,不围于一门一户,不局限于一招一式,可谓风云际会,各显神通,各献大智,流派纷呈,多元并存。周慧珺先生正是以博大的胸怀吸纳海派书艺、逐渐积累了海派书法的文化底蕴和笔墨语言,最终成为海派书坛一位倔强的实践者,勇于"登顶"的佼佼者。诚然,我们应当用宽容的心态来客观地评价这位在聚光灯下几十年的一代大家,善于从历史的角度,以理性的眼光,全面地、立体地、客观地、多维度地评述周慧珺先生的书法艺术及社会影响,而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我们只有把周慧珺先生的书法实践,书法艺术与她的社会影响力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评述,才能真正发现她的艺术高度、社会认可度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发现上海乃至全国再出一个周慧珺将是何等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