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中心”建设历程精彩纷呈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是中共中央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更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突破口。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议上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中心环节”和“战略链接”,就需要跳出上海看上海,站在全国看上海,尤其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回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每一步发展,为上海朝向新的目标迈进提供强大支撑。
“四个中心”建设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1992年10月,中共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部署。1996年1月,国务院召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题会议,正式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1年版的上海总体规划以“国际化”为重点发展方向,明确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引导上海形成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格局。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正式提出上海要打造“四个中心”。通过与世界经济的对接,上海实现了人口、货物、资本、信息的大幅增长。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四大中心”。
多年来,上海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城市,根据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上海跻身世界一线城市(alpha ),在全球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绩骄人,2019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25%,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934.31万亿元,为全球之最,在2020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上海首次晋升全球第四,排在纽约、伦敦、东京之后;“千帆百舸从容过”是上海这一东方大港的真实写照,2019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84267.90亿元,位居世界城市首位,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达到26.7%,在今年7月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上,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强,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初步建成了面向国际、服务全国的大市场,据统计,上海全球零售商集聚度达55.3%,在全球城市排名中超过伦敦、纽约,仅次于迪拜,位列第二位,同时也是全球十大最具吸引力的零售目的地市场之一,国际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超过90%。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更好理解和支持中国,促进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有效提升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齐头并进、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为贸易和航运中心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能大幅带动航运的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金融创新和贸易增长;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则共同推动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城市的核心功能是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历史进程来看,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公认的全球城市,几乎都遵循着“制造业中心—贸易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发展轨迹,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重点。研究显示,城市还可以根据“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两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城市的外向辐射度越高,更为显示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城市”(centralcity)属性;城市的内向集聚度越高,更为显示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门户城市”(gatewaycity)属性。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等是外向度和内向度均十分高的城市。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指标,与上海的“中心环节”和“战略链接”定位十分契合,这是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全新命题,因而,对核心功能的需要有新的认识:一是发展阶段上,对现有以“四个中心”为主的城市核心功能进行再整合,完成从“四个中心”向“中心环节”和“战略链接”的重要一跃。二是发展重点上,立足“两手抓,分别抓”的思路,一方面强化金融等资源配置核心功能,提升城市的基础实力,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强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三是综合实力上,增强城市硬实力,为城市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四是区域发展上,把上海的城市发展放在长三角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建立共生共荣的统一体。五是功能关系上,顺应城市核心功能动态演变的趋势,在调整中进一步凸显核心功能,补齐基础功能。也正如此,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为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又有了新的内涵,“四个中心”建设的互相联动也得到进一步强调。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充分肯定了浦东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寄予了厚望,强调浦东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浦东有了新任务,但使命却是整个上海的。
面向未来,上海要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聚焦并强化核心功能,包括对全球资源配置的强大控制,要通过整合和配置全球资源要素,实现价值最大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引领,要高度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成为现代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对世界城市网络的枢纽作用,要成为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扩散中心;对不同文化的多元包容,打破地域的隔阂,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近悦远来、流连忘返的城市。
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
新发展格局丰富内涵,上海要在“四个中心”基本建成后,与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有机融合,为国内大循环配置全球资源、构建安全稳定的供给体系以及联通国内国际市场资源作出应有的贡献。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既要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资源,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也要叠加、渗透和融合到“四个中心”的功能之中。
1.加强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处在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上海已经在自贸区离岸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未来,上海金融创新的步伐仍需要进一步加速。一是着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要在人民币全球结算交易定价上下功夫,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能力和话语权,全面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能级,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基础设施,争取更多的海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中外资银行成为参与者,强化全球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同时,上海已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集聚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具备打造人民币境内资金池的坚实基础,应抓紧研究,提高自身提升境外人民币回流承接能级。二是大力提升金融市场开放度。要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境内关外”制度优势,加快建立包括国际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吸引全球资本“在上海、投上海”,参与上海资本市场发展。在临港新片区大力发展适应国际中转的离岸金融服务,利用ft账户切实提升外汇便利化水平。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从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上做实“一带一路”桥头堡。三是加强金融科技发展。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更加注重资本市场建设,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动产证券化资本化,更加注重长期资金发展,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和保险业务和产业,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健全风险管理宏观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风险管理转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加强航运中心建设,着力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枢纽港的标志之一,也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期间所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要做就做最好的,鼓励更多的世界第一。应把握高端航运服务的内涵,包括服务价值(是否具有高附加值)、技术含量(是否融合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服务对象(是否为高端客户)、服务区域(是否有能力提供全球服务)、价值链地位(是否处于支配地位)等多重因素。一是注重高端航运要素集聚。加快发展相关货种的航运交易,更好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的作用,促进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动,汇聚航运交易监管、信息汇总、信息发布等核心功能,提高交易的公正度和透明度,吸引更多航运企业、船舶代理企业、航运服务企业等加入。同时,加强航运金融产品研发与创新,拓展船舶租赁、航运保险、资金结算、航运衍生品交易等,鼓励发展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建立国际性的航运保险体系。二是提高海事司法能力。拓宽全球视野,学习借鉴伦敦等传统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先进经验,及时掌握国际海事裁判规则的最新动向,提高对外沟通交流和专业化国际化的纠纷解决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海事司法在国际业界的认可度和公信力。过去涉及海商海事类司法纠纷,大都选择适用英国海商法,纠纷解决机构习惯选择英国、新加坡等地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近日,上海海事法院审判在国内首次适用外国法成功裁判航运纠纷,外商逐步认可上海海事司法审判体系,建议以此为契机,争取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审判国际纠纷的上海海事法院临港分院,全面提升上海国际航运高端法律服务能力。同时,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已决定将上海分会升格为上海总部,建议同样选址在临港新片区。三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挥长三角地区水运优势,加快推动长三角各港区的港政、航政、海事、海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一致和统一管理,打造长江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核心港口企业适度整合,创建独立管理机构交叉持股混合模式,提升港口群综合竞争力。
3.加强贸易中心建设,着力提升进博会溢出效应。在疫情突如其来蔓延全球且至今仍然深刻影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当下,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仍将如期举行,众多参展商表达出对进博会的高度信赖和对未来进博会的由衷期许,殊为不易。未来,要持续办好并不断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持续推动“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投资商、采购商变贸易商”。一是进出结合,进口和出口双向促进,通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相结合来促进服务贸易的更大发展,加速资金、技术、信息的更快集聚,引导高科技的更多融入。二是线上线下结合,在数字化加速互联互通的当下,必须加快拥抱新趋势,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更深层次发展数字化、线上化,实现展会升级、设施升级、成果升级,支持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发展。三是进博会与上海四大品牌结合,聚焦“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建设,让进博会成为一次极为难得的招商招展机会,促进各类贸易平台集聚,让世界更好了解上海,了解中国,做到万商云集、近悦远来。
4.加强经济中心建设,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服务功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立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国内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加强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发挥龙头作用,推动长三角产业链现代化,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抓住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全球技术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提升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二是统筹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大”增长极发展。从更高的战略谋划和全局部署明确这些增长极的功能定位,协调重大项目和改革开放举措,形成错位和差异化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单兵突进、局部突破。临港新片区要发挥自贸区改革优势,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形成制度竞争力;虹桥商务区要打造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以长三角一体化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交通等一体化改革。三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城市之根,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而,建设人民城市,还要注重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这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蕴。要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书香浸润、文化滋养的持久软实力,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让文化定力和吸引力成为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风采。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我们见证了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一路向前,精彩纷呈。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海要顺势而为,更要奋勇争先,以更开放的胸襟,更昂扬的斗志,继续奔向广袤的太平洋,奔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