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浦东价格”传遍全球——记浦东的要素市场建设
曾有记者描述了当今浦东的这样一个场景:
北京时间每个工作日的上午九时一刻,总部设在上海浦东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随着交易员轻轻敲击键盘,一组数据即刻传遍全球。一刻钟后,另一组令人关注的数字又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传出。
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外汇交易员、进出口商及投资者们都会在这个时候,等待着来自上海浦东的数据。
对这些数据,新华社一位记者称之为“浦东价格”。而“浦东价格”正是从位于浦东的各家要素市场产生的。每周一到周五,随着各大要素市场的开盘,各类交易品种的价格每天从全国和全世界各地迅速流向浦东,又通过这里的各大要素市场快速反馈流向全国和全世界。
这样的场景,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找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突破口
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年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绕不过去的难题。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应邀访问中国,在一次宴会中,一位将要前往美国考察的国家物资总局的副局长问他:“在美国谁负责物资分配”?这位大经济学家的反应是“吓了一跳”,他事后回忆说,“我怀疑,在美国不会有任何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弗里德曼最初的回答是建议他参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许多商品,如小麦、棉花、银、金等在那里交易。但是这样的答复让对方困惑,弗里德曼继续耐心地告诉对方,美国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委员会的人——负责物资分配。有商务部和内务部,但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关注物资的生产与分配。中国或苏联那种意义上的“负责物资分配”的人或政治团体在美国是没有的。
这段对话中,因为双方来自不同经济环境,确实很难理解对方。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人们确实难以理解期货、证券等的作用和意义。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不需要要素市场,也没有要素市场,一切按照政府的计划执行。而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是无法想象政府“负责物资分配”——每一双皮鞋、每一件内衣的生产销售,都要由政府调配。
历史的车轮走进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不断地反思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开始主张更多地利用“看不见的手”,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而现实的状况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生活资料及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虽已基本开放,但尚未转入全要素商品化发展阶段。如何进行社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成为一大课题。
到了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次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不过,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并没有经验。上海的领导和浦东建设者看到了这一点,主动地以发展要素市场、培育资本市场作为重点突破口,在要素市场建设中先行了一步。
第一步棋,引入并建立交易所
最先走的一步棋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1990年12月19日11时,在欧式风格的浦江饭店内,500多位中外来宾共同见证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敲响了开市的铜锣,一时国内外反响强烈。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有着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但在1949年被封闭。浦东开发开放后将早已被端掉的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张,显示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上海重塑金融中心的决心。
开业仪式上,朱镕基在演讲中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他先用中文讲了一遍,然后又用英文讲了一遍。上海人以浦东开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回应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要求: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但一年后,老人家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上海更高的使命、更高的重任,通过浦东开发开发来实现。
1991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上午,上海市民还沉浸在新春的节日气氛中,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听取浦东开发专题汇报。窗外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他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城区的面貌,一边对身边的朱镕基说:“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时为上海市领导人的朱镕基在汇报时说,我们浦东开发的战略是“金融先行,贸易兴市,基础铺路,工业联动”16个字后,邓小平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总设计师高瞻远瞩,穿透历史和未来,将国家的重大战略赋予上海,上海也就构建起了“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的宏伟战略,并通过浦东开发付诸行动。
之后,伴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浦东在要素市场建设中走出了一系列好棋,尤其是1996年后高潮迭起。
1995年,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浦东陆家嘴地区一大批楼宇拔地而起,但因招商速度一时跟不上,就有海外媒体报道“陆家嘴写字楼租售率只有20%”“大楼里灯亮不起来”。
为此,同年11月,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教授给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写信,建议把位于浦西的上海市房地产交易市场东迁浦东,通过要素市场东移,促进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形成。建议得到徐市长的批示:“可在陆家嘴证券大楼附近,觅已建的大楼作为房地产交易中心。促进陆家嘴cbd早日形成。”这封信也加速了上海要素市场从浦西到浦东的“东进”。很快,在上海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1997年2月28日,位于浦东的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正式开张。
同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东进”浦东,新区管委会向交易所赠送了名为“劲牛旺市”的一头牛和一只熊的玻璃钢雕塑,同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东迁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乐凯大厦。
上海的要素市场的建设也就此高潮迭起。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也一一建立。
这一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仅仅交易体量最小的上海钻石交易所,从设想到建成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最初的申请报告被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全都打了回票,但是浦东建设者以信心加耐心,大胆试大胆闯,最终有了一家完全和国际接轨,开放程度最高的交易所。如今,漫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很容易可以在一座座大楼前看到交易所的铭牌,这些铭牌的背后是浦东开发建设者为发展要素市场、培育资本市场而奋斗的艰辛故事。
关键一步棋,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节点
到了2011年,浦东又下了一步棋,明确浦东的五年奋斗目标,其中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新节点。
当时浦东的领导人有这样的观点:中国已是贸易大国、投资大国,也是吸收投资的大国,但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方面还是有差距。“四个中心”的建设,特别是金融、航运中心建设,其中重要一条要提升跨界配置资源的能力。因为你要建设的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中心,如果没有这样的功能,充其量是国内、区域内中心,要成为国际中心就要跨界配置资源。这时的浦东建设者期望在要素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为中国在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一个大国的应有作用做出浦东贡献。之后,浦东的要素市场发展提速。
——2014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也就是“沪港通”。5年后“沪伦通”正式通航。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鸣锣开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2016年6月12日,注册于上海自贸区的上海保险交易所开业。此前,上海已经有股票、债券、黄金、期货、钻石、货币、外汇、航运、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但保险要素市场是一个空白点。
——2017年12月4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上海总部揭牌,作为国家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将债券跨境发行中心、跨境结算中心、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中债金融估值中心、上海数据中心等五大核心功能平台齐聚上海,以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中,担保品中心管理担保品12万亿元,是世界最大的担保品运营机构。
——2018年3月26日,人民币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交易活跃,这个被称为“上海油”的开市,被学者认为是中国参与国际原油定价权所铸就的一道里程碑,此前的“纽约油”和“伦敦油”皆用美元结算。
——2018年8月31日,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铜期权交易,11月27日,纸浆期货挂牌上市。12月20日,黄金期权挂牌上市,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上市交易的贵金属商品期权。
更让人欣慰的是,“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品种不断上市,不仅仅丰富了交易市场,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也让中国“取得国际地位”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到2019年这一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9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达12.7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85%以上。上海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全球第一、上交所ipo融资数额全球第二、股票总市值全球第四。
2020年3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仅次于纽约、伦敦和东京,排名全球第四。此时,浦东集聚了13家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国家级的要素市场和重要设施。
发展要素市场带来的红利
回首历史,总会让人感慨万千。原浦东新区管委会研究室研究员的庄崚博士曾于1995年初夏访问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与选择权交易所。助理总裁阿·艾伯特笑容可掬地站在大门外迎接。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与选择权交易所是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期货期权交易所。艾伯特告诉客人:“19世纪中叶英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从20世纪初起,伦敦交易所开始公开发布其成交价格并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全部铜生产量的70%是按照伦敦交易所公布的牌价进行贸易。”忽然,微笑的艾伯特耸了耸肩,话锋一转:“听说你们上海浦东也开始了铜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交易,浦东的崛起会对伦敦交易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只有上帝知道。”也就20多年的时间,全球的投资者都知道了,上海已经成为全球要素市场最完备、机构集聚度最高、平台设施最完善、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而浦东则是中国要素市场集聚度最高、门类最齐全、交易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地区。
曾有学者描述了浦东要素市场的影响力:“智利的经济部长关注浦东的铜期货,马来西亚的经济部长关注浦东的天然橡胶期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把董事会放到浦东来开。”因为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当年上海,这个曾是计划经济体制“最完善”的城市,如今其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日趋显现,被联合国官员称赞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旁观者清,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他的《变革中国》一书中分析了转型中的中国,发展要素市场的意义:“在计划经济下生产要素由国家所有,并通过中央计划进行统一分配,因此,市场体制转型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要提升要素市场的地位,取代中央计划资源的分配职能。在中国的市场体制转型中,要素市场的崛起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随着地方政府参与度的提高,竞争逐步向区域化发展。”
而浦东开发30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先行先试,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不仅让浦东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新节点,也为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为先行先试,浦东也享受到了发展要素市场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