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医药卫生议题建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此外,我国也把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放在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不少医卫领域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围绕这一专业议题建言。
“创新药如何定价是一个经济学和科学问题,创新药的价值评估必须依托专业和科学的理论研究。目前,医保谈判的评审专家选择方式主要为随机抽取,尚未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和队伍。”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快医保体系创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中认为,应提升医保决策专业性和科学性,健全医保谈判组织体系,组建专业评审委员会,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明确入库专家资质和条件,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在行业研究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将创新药谈判由一年一评调整为随时申报,缩短患者获取时间。并加强“药物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药物经济学领域理论研究和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加强医保人才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医保谈判价值评估能力。
“创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往往处于市场和价格两难境地,严重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针对创新药面临的困难瓶颈,葛均波建议,加快《医疗保障法》立法进程,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前瞻性医保制度体系,为推进医保平等给付、提高医保支付效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撑。打通创新药入院“最后一公里”,优化医疗机构考核规则,在制度层面建立创新药快速审批入院绿色通道,对采购创新药放开药品品规、“药/耗占比”等考核指标限制,通过考核奖励鼓励三甲医院率先采购创新药。他还呼吁给予创新药企业更大力度的研发、财税及产业扶持,完善创新药研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稳定预期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减少谈判降价对企业利润和研发经费的影响。
“近年来,康复医疗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广,除了残疾人和急慢性损伤患者,更有庞大的老年人群和慢性疾病人群,相关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然而,当下康复医疗主要采用人工治疗模式,无法应对庞大的供需缺口。”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的提案”中认为,解决目前康复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实现智能康复医疗。“目前康复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等的申报认证时间较长、门槛较高,公众对于智能康复器械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有待提升。此外,医保覆盖智能康复项目偏少。”陈义汉以康复医疗机器人为例,认为目前智能康复医疗器械在市场准入、临床使用和医保支付定价等环节尚未形成共识,限制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广大患者的受益面。
陈义汉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在现有社区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示范性社区智能康复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养服务深度融合。此外,通过健全审评机制、完善审评服务、优化审评流程和强化分类管理等举措,加快康复医疗器械审批。他还建议,政府牵头整合资源,促进医院、高校和研发企业紧密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开展智能康复科学相关临床应用及卫生经济学研究。针对智能康复医疗服务可能面临的高费用等问题,陈义汉建议扩大医保体系中的康复项目范围,将康复机器人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按价值付费”为导向开展康复医保支付改革,有效减轻群众的康复就医负担。同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智能康复器械租借服务纳入保险范围,开设区域性定点服务机构,提升配套康复器械智能化程度。此外,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中“康复性治疗”的内涵,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障的互补和衔接。
“老百姓在流行季看病是最早出现的预警信号,但是目前监测技术主要还是来自哨点医院的被动上报监测,时间上有滞后,预警关口相对滞后。此外,已知病原体监测出现阴性的时候,对于未知病原体预警时间也会滞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缓解秋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难题,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中认为,应做细常态化传染病临床监测,从容应对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流行。“除了疾控发布相关信息外,还需要对全球范围的其他信息加以充分利用,以提升对疫情的早期发现预测能力,做好临床应对。”
为此,张文宏从四方面提出相关对策。第一是关口前移,加快建立基于全国临床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应对未知传染病的关键,在于能否早期发现与早期预警,并启动早期应对。医院网络作为发现和处置新发传染病病例的最前沿,是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前置关口。建立基于医院网络的传染病病原实时监测体系,能够实现多点触发,成为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强有力补充。”张文宏建议,由国家级临床单位牵头,建立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实现医防融合,稳定、持续监测病原及临床表现。第二是强化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建立利于高危人群筛查的诊防策略。他建议,收集高危人群的检测筛查和治疗大数据,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网的建设中来评估传染病监测和防治服务能力,建立基于临床和社区特定人群队列的数据库,开展不同检测筛查规模和频次的诊防效果模型研究,进而在现有医疗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有效防治。第三是关注生物安全,建立基于全国临床机构的标本库。张文宏认为,应监测“未来疫病”于未然,建立基于全国临床机构的标本库,“基于历年和最新监测数据建库实现信息分析与预警,实时分析已知病原体的变异和进化,对突发病原进行快速识别,为应对未来传染病大流行的药物及疫苗研发,以及新的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撑”。第四是通过政策导向,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提升传染病传播风险的综合评估和应对能力。“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传播分析和预测能力,需要建设全国甚至全球多源数据融合、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的智能决策体系。”他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主体共同推动,协同整合多元化数据平台信息,实现我国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防控体系的不断优化,采用先进的诊疗技术,保障妥善的物资储备,抢占防控疾病流行的先机,多措并举,提升应对类似大流行传染病的政府决策水平和临床能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