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打造“引领区”,政协委员使命在肩
【编者按】
7月19日举行的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部署要求,瞄准全方位“引领”,在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敢为天下先,在创新发展、集成改革、制度开放、功能打造和城市治理等五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举全市之力奏响高水平改革开放最强音,更有力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本市广大政协委员表示,要以勇立时代潮头、再创历史伟业的壮志豪情积极投身“引领区”建设,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满意答卷。
创新发展
以“临港样本”更好助力创新发展引领
汪胜洋(上海市政协常委、民建界别召集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民建市委长期关注浦东改革开放,进行了大量相关课题调研,认为应着力打造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以“临港样本”更好助力创新发展引领。
深入推进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防火墙功能,争取服务业核心领域开放实质性落地。
稳步完善智慧海关监管体系,积极发展数字、离岸、服务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模式。建设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参与制定跨境数字贸易的产业标准。
大力促进高能级金融要素集聚辐射,率先打造全国金融开放先行区。按照优先级对临港新片区财资中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培育“财资 平台”。
强化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功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软环境。先行先试外贸集装箱沿海运输业务,构建和完善洋山陆域公共集拼平台和中转集拼信息平台。
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优势领域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的制度保障,抢占全球数字化治理主战场。建立“白名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在经安全评估或经申报批准前提下放宽跨境商务、高科技产业和科技研发领域的跨境数据流动管控。
提升自贸试验区立法位阶,通过综合授权制度保障临港新片区大胆试、自主改的权力空间。
对标最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的税制安排,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
优化基于开放创新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风险压力测试的真正破题。建立金融风险防控中心、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中心等依托金融监管部门的专门机构,促进临港新片区与国际机构的“监管互认机制”。
发挥对长三角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临港新片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高效联动,引领推进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协同。
目前,民建上海市委已启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对策建议研究”为题的2021年度“二号课题”,将在又一轮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建言。
集成改革
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披坚执锐
肖本华(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
《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从事物发展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上海和浦东要拿出开路先锋的勇气和排头兵的锐气,在集成改革上发挥引领作用。
《意见》提出,要“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放权、放管衔接、联动服务”。这就需要深化和加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体制机制建设。目前,浦东新区“一网通办”区级平台存在的问题有:平台功能不完善,在线服务精准化程度不高;线下办理与线上承诺脱节,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有待提高;政务服务渠道拓展不足,缺少智能化服务设施。需要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健全问责机制;优化再造流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统一;丰富智能应用,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加大宣传引导,完善评价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加以改进。
《意见》要求,浦东新区在集成改革上发挥引领作用,上海自贸区应发挥自身作用,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野进一步深化自贸区建设,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上海自贸区作为外循环和内循环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平台,应深入探索更深层次改革创新和更大范围全面开放,在内循环中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在“双循环”中提升要素市场的内外联通效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先锋作用。强化要素支撑,打造自贸区建设“浦东样板”,在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大格局中保持先发优势。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打好特色优势牌,使各项制度创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利用制度创新优势,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为产业创新转型赋能。
同时,要强化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和片区协同,加速数字贸易、离岸贸易新业态发展。加强电信增值服务开放,协同离岸贸易发展,提升监管模式效率,强化自贸区现有税制的国际竞争力。完善配套,错位竞争,强化原创,优化自贸区的产业布局。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产业的圈层配套布局,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和增加新的综合竞争力。
制度开放
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再保险交易市场
尧金仁(上海市政协常委,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副总经理)
浦东在制度开放上发挥引领作用,金融方面,就要支持更大力度的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
这其中,我尤其关注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上海在离岸业务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就保险业而言,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是监管大力支持的业务类型。上海地区保险公司已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其中,太平人寿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创新采用汇率风险对冲型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模式,突破了跨境再保险分入业务只能以本币计价的局限,但该模式也存在受外币资产额度限制和汇率风险控制不完善的问题,难以持续扩大。
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香港地区人民币保险市场将逐步扩大,同时,香港地区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人民币资金运用能力较弱,以及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容忍度较低,因此存在香港地区保险公司寻求境内高国际评级的人身保险公司,以再保险形式承接人民币保险的成本和风险(主要是利率成本和风险)的需求。该市场目前刚开始起步,受人民币币值和利率稳定性以及客户认知的影响,产品大多集中于中短期,盈利空间非常低,仅被保险公司用作临时促销手段,尚未形成稳定的长期人民币保险需求,从而使分出方(香港地区保险公司)和分入方(境内保险公司)无法同时达成基本盈利(新业务价值)要求。
因此,如果在浦东将跨境人民币再保险升级为离岸人民币再保险,同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可以起到引导市场行为、降低市场主体监管成本,从而促进市场发展的作用。促进该市场的发展,需要在分账核算的离岸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模式下,改进监管:一是在一定时期、一定额度内,对满足一定资质的境内保险公司开展该业务的,降低离岸人民币再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要求;二是对不同期限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引导离岸人民币保险市场发展长期人民币保险业务;三是减免离岸人民币再保险业务资金运用产生的增值税,提高该业务在境外的竞争力;四是放宽离岸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承保责任范围,除传统的保险保障责任以外,允许承保分红、万能账户结算利息等资本项下责任,提高该业务在境外的竞争力。
功能打造
加快建设核心高地做强做优功能引领
沈开艳(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浦东如何在功能打造上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做强做优核心功能高地,强化要素、产能、市场、规则的链接,并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
中国改革有一条经验: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往往从一个局部率先突破,经受压力测试,再向第二排、第三排梯度传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改革成本,极大提升改革效率。浦东改革开放的地位,始终是第一排的“排头兵”——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浦东领命试验“综合配套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通过开放倒逼改革,“逼”出了政府权力清单的“瘦身”,“逼”出了一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可复制新路。
浦东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对民众、企业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企业获得感增加了,一站式服务、放管服改革等审批制度的简化都是企业直接受惠的。浦东设立自贸区以后,更优化了投资条件,不仅仅是资本引进来,中国的很多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也是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对企业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如今,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又承担了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任务,这充分表明我国将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国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改革,浦东也将继续参与推进国家战略的重大事项,实践先行先试的内生动力和率先突破。
浦东在迈向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高地建设中,要坚持与全球最高标准对接。举措包括建成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相当的种类完善、功能发展、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推进与国际接轨的航运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航运营商环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产业化和人才保障的发展环境等。唯有高水平改革开放,尝试在浦东探索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并进一步探索一些“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新政策,才能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奠定坚实基础,稳定市场预期、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有助于吸引外资并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城市治理
不断探索城市系统化治理新路径
黄罗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
浦东在城市治理上要发挥引领作用,可以立足于超大城市的实际特征,进一步探索符合其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
城市治理碰到的问题纷繁复杂,要彻底解决其中的各类症结,就不能仅局限于单个问题,更要立足长远,从源头治理入手,作出前瞻性的判断,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管理效能,探索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发展之路。要将全周期管理的理念贯穿城市治理的全过程,更准确地把握城市的运行规律,从治理的各种细节入手,最终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在浦东的新一轮发展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城市系统化治理新路径。
首先是市民参与。广大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治理,与城市真正融为一体,是未来城市治理的有效途径。上海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经验,“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等是很好的做法,基层协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浦东在这一领域可以持续进行探索,更好地搭建共享共治的治理大平台。
其次是数据融合。在全周期管理中,数据无疑是最基础的元素,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部门数据在横向和纵向上还可以进行更有效的衔接,让各类数据源在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使“一网统管”真正“统”起来,更好地发挥其管理的效能。浦东的一些街镇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实践,在未来引领区的建设过程中,可进一步探索,提供示范性的样本。
再次是应急管理。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是守牢城市安全底线的重中之重。进行全周期管理,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介入,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对突发事件从主动发现到自动发现,从而倒逼相关管理流程的进一步优化。
最后是社区服务。社区的细胞越有活力,城市就越有向心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越强。未来的城市社区应是人性化的,通过打造更多社区服务共享空间,让社区资源更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社区大众。比如,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让社区有更多的适老化功能,应该是未来城市治理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