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涓的唯美世界
马小娟的画素以意境秀美、内涵丰富给人印象深刻。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一次画家聚会中结识她,当时她刚从南京调来上海。后来她从上海师大调到上海中国画院,我们成为同事,我对她的了解逐渐深入起来。她是个随和友善的女画家,一言一行就像她画中的人物,有一种自然的淳朴,而在这种淳朴表象背后,则透露出优雅和恬淡的气质。平时她说话不多,言语不紧不慢间却真诚率直,有自己的立场和见地,从不违心地敷衍,也无丝毫矫情。她有个性,却不张扬,在淡定中寓含着坚韧和果敢。
马小娟的人物画基本功扎实。这种功夫表现在她对以陈老莲为代表的传统人物画的传承上,更体现于她把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熔铸到了自己的笔墨之中,无论是人物造型、画面构成,还是笔墨技法、意境营造,她都能融古而出新,形成自己别致的韵味。
明朗的画风,广阔的空间,深广的意境,浪漫的温情,以及娴雅的笔墨,构成了马小娟人物画的艺术魅力。她的作品蕴涵着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涵,同时呈示出现代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在平和安逸的氛围中,营造出一份奇妙的神采,建构起兼具古意和今情的艺术世界。
马小娟才华横溢,她也是一位格外勤奋刻苦的画家,以“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为自己的座右铭,孜孜矻矻地求索。虽然我没有看到她的创作过程,但她的每一幅作品,让人都能体味到艰辛的付出。
在《黔岭深处》这幅作品中,一群盛装的苗家妇女正向深山缓缓走去。画面上人物都是背影,几乎不出现脸部。应该说这样的表现手法有悖常理。然而正是画家如此非同寻常的构思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画面带来含蓄和神秘的意味,更加深刻和清晰地指向了人和自然的内在,从而更大限度地展示出深远的空间和深厚的力量。同样,表现藏民题材,画家通常会赋以浓墨重彩,而马小娟的《甘南组画》却以淡雅空灵的笔墨、潇洒轻松的技法突出显现了青藏高原白雪覆盖、一片苍茫的生活环境。在马小娟的作品里,看似小小的格局总是延伸出辽阔的空间,从这儿,也体现出她创作的境界。
我们有些画家老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无奇,可以入画的新鲜内容越来越少,表现的范围也越来越狭窄,即使不重复古人,却难免要重复自己。而马小娟总是能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段过程,而有时则是一种心情。那些司空见惯的物象经由她的笔墨和视角表现出来,同时又寄寓她的情绪和感受,总能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充满了新鲜的活力。她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奖的《国色》就是一个例子。她参加了一个庆典活动,当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庆典本身上时,她却关注到了那些身着盛装的礼仪小姐,她们端庄的仪容、优美的姿态,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红色旗袍映衬下,显得妖娆而又华贵。这些女孩子在马小娟的笔下已经超越了现实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具有特殊寓意的象征符号,她们既是青春活力的代表,又是民族复兴的表征,也是和谐社会的缩影。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都不是马小娟刻意追求和表达的。在她的画里,没有概念化,也没有抽象化,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寓奇险于平淡,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着缘自内心的真实感触和情感激流。
马小娟是一个对生活对艺术充满了热爱的画家。在我的印象里,绘画之外,她爱好旅行采风。十几岁时,她就曾只身深入大凉山写生。旅途的劳累和艰辛对她来说似乎从不在话下,走入广阔的大自然,她的关注点都在沿途的风土人情上,她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味和发现。记得有一次在赴四川藏区采风的路上,她突然认真地说:“我想好了一个创作题材,叫《高原红》。”回沪后,她很快完成了作品。一处高原常见的情景和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她出众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正是印证了罗丹的话:对于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马小娟的人物画之美,既有丰富情感之寄托,又有着笔墨处理上的别出心裁。人物的变形夸张是她最基本的特点。 这种变形或机智、或狡黠,有时不乏幽默,熟后生的境界是一种朴拙的升华。她把“以形写神”的古训转化为“以神写形”,在看似观念先行的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系统。
马小娟的笔墨是轻松而又写意的,她的线条收放自如,节奏感非常好。虽然抑扬顿挫变化不多,却也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她的设色大多淡雅明润,仿佛淡雾轻罩,又好像薄纱虚掩,明快而不艳丽,显示出高华不俗的气息。
近年来,马小娟佳作迭出,但她却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脚踏实地地画好每一幅画。她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红楼梦》《金瓶梅》两套组画的同时,在水墨人物画创作方面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探索。尤其是在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上,她又有了新的突破,《八女投江》《国色》《高原红》《甘南组画》《幸福落满坡》《黔岭深处》《远山》《轻风吹过》等一批源于生活的优秀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她犹如一股远离俗世的涓涓山泉,流淌在她的唯美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