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统管”:“网”得住、“统”得好、“管”得了 ——市政协十三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建言选萃
“一网统管”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4月29日,在市政协十三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上,14位政协委员以现场或书面发言形式,围绕“加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议政,建言如何“网”得住、“统”得好、“管”得了。
线上线下协同 提升治理能力
李红(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协年度协商和民主监督计划,由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牵头筹备“加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议政性常委会,并开展课题调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网统管”要在“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要求,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和工作实际,调研在前期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向市公安局、市住建委、市应急局、市城运中心、市大数据中心、浦东新区和徐汇区、江苏路街道、静安寺街道等市、区、街镇三级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在主席、分管副主席的带领下,召开了近20场调研座谈会和专家学者座谈会,实地调研了10余家相关单位。
“一网统管”基本成效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强“一网统管”作为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牛鼻子”工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一把手”工程、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智慧政府的标志性工程。自2019年以来,充分利用智慧公安建设成果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成了城运系统1.0版,推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等领域22家单位33个专题应用,初步实现“一网管全城”。目前,“一网统管”工作已经从探索设想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进入了市、区各方聚焦发力的全面推进期,城运系统从1.0版向2.0版提升的升级攻坚期,以及应用“一网统管”加强疫情防控的实战检验期。4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对进一步推进“两张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4月16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总体看来,本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开创了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
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部门、区和街镇对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反映比较集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新城运系统有待进一步解决好“融”的问题;制度规范有待进一步解决好“立”的问题;数据共享有待进一步解决好“畅”的问题;实战应用有待进一步解决好如何更有利于基层“干”的问题;基层联勤联动治理有待进一步解决好“合”的问题。
若干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更高站位,全面推进以“一网统管”建设为标志的智慧政府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要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以智慧化创新为驱动,营造“观全面、管到位、防见效”的智能应用生态,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治理精准高效,真正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治理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子,为此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更加注重统一思想,不断增强建设合力。把思想统一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将加强“一网统管”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行动落实到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定位,强化“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的价值取向,明确“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基本架构,遵循“整体设计一步到位、运用实施分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合力推进“一网统管”建设,聚焦重点难点攻坚克难上来,推动城市治理流程再造,纳入“新基建”予以统筹考虑。
更加注重总体谋划,聚焦重点统筹推进。从长远来看,应该把“一网统管”放在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智慧政府的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逐步将“一网统管”从聚焦城市运行和应急处置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三大领域拓展与延伸,搭建起智慧政府建设的总体框架。从当前来说,要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做好系统整合,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构建“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架构,加强条块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努力使“大脑”更加发达,“中脑”功能更全,“小脑”更善实战。
更加注重建章立制,切实确保信息安全。要推进“一网统管”制度规范建设,参照《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一网统管”工作的地方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要建立运行管理标准,统一手势,在“六个一”的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上,按照业务标准化、流程闭环化、管理规范化、应用实效化原则,逐步建立成体系的运行管理标准;要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进一步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按照数据治理的要求,对数据管理运用及主体行为予以规范,确保数据安全,筑牢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
更加注重实战应用,持续开发智能场景。要坚持任务驱动,优先推进事关城市安全底线、重大活动保障、群众急难愁盼项目的实战应用;要打通数据汇集的“关节”,推进数据赋能实战应用,切实考虑区和街镇的治理需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尝试探索“可用不可得”等方式向基层传输基础数据库和诸多主题数据库数据,向基层实战赋能,并建立基层数据回流市级数据湖的渠道和机制,让数据在流动中发挥最大价值;要鼓励各级持续开发应用场景,提升线上线下协同的精准治理能力。
更加注重赋能基层,有效强化联勤联动。要推动网格化管理向更综合方向发展,建立更加综合的联勤联动机制,实现城运网格、警务网格、综治网格的“多格合一”,真正建立起“白天靠镇长,晚上有所长”的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长效机制;要更好发挥政务微信的作用,进一步为基层增能减负,把“大屏”观、“中屏”(pc端)管、“小屏”(移动端)干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好政务微信的功能提升、系统对接等工作,允许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土办法”和高科技融合,打造“人人会用,上手就能用”的应用;要及时提炼总结基层在疫情防控中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的新探索新经验,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使“盆景”变成“风景”。
补齐城市运行数据汇聚治理应用短板
陈臻(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数据是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城市大脑的核心资源,是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关键要素。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来看,依托“城运系统”1.0版本,开展大数据的汇聚、共享、研判、输出,为疫情监测、流调溯源、区域排查、防控救治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实战中也发现,目前仍存在数据汇聚治理不够充分、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导致大数据发挥的作用有限,亟待在“城运系统”2.0版建设中加以解决。提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数据汇聚。只有汇聚数据,才有大数据应用,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关键是要把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中,涉及城市运行管理的数据统一汇聚起来。“一网统管”数据汇聚的理想状态,就是全量、实时、全覆盖汇聚城市治理的各类数据。建议尽快建立城运系统主题数据库,整合利用全市各部门信息系统、业务专网的数据资源,进一步用好现有云资源,形成支撑“一网统管”的基础数据资源池。
二是加强数据治理。各部门的信息系统都有一套自己的数据标准,这是形成数据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在推动数据汇聚的同时,抓紧出台全市统一的数据标准,为后续场景开发打下基础。
三是推广移动应用。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越丰富,对社会治理的赋能作用发挥就越充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市疫情防控办推出了“随申码·健康”,已服务用户1140余万人,“随申码”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又能反哺城市管理者和公共服务部门,为出台更精准、更精细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建议加快推动建立宽领域、广覆盖的“随申码”应用服务体系,深入挖掘使用需求,不断推出信用查询、特定场所通行凭证、电子证照“亮证”等功能,使“随申码”成为市民随身的身份标志和服务助手,以实现“人民群众受用”。
用好“数据”这个最活跃的要素
马益民(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既是需求驱动、目标驱动,也是管理驱动、问题驱动和技术驱动。网的是指挥体系、执行体系、监督评估体系的融合贯通,统的是数据资产、治理架构和规范标准的推广使用,管的是确保城市正常运行的行为和结果。
结合调研,就助力“一网统管”达到“网得住、统得好、管得了”的效果,提三点建议:
一、运用“云网融合”技术,助力“一网统管”“网得住”。“一网统管”依托的两级政务云和政务网络,建议在总体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用“云网融合”的理念和技术,构建统一纳管的“云网融合管理平台”,实现各类分散云网资源的统一监控和管理,确保“一网统管”云网资源运行状态可感知、可控制。
二、坚持使用者第一,从看数据到用数据,助力“一网统管”“统得好”。“一网统管”统的最重要的是数据,建议以“使用者第一”作为数据资产统一管理和平台功能迭代的出发点,做好分层分级分类设计的同时,既做加法更做减法,以增能减负为落脚点,从城市运行管理各方看数据、用数据、分享数据,倒逼社会共治型的管理模式创新。
三、强化智能感知和联动处置,助力“一网统管”“管得了”。要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实现城市运行态势感知和趋势预判,需要构建起城市运行的“神经元”系统,建议加大对应用于城市运行管理的传感设备的合理布局(比如高层建筑消防水压传感器的部署),并实行严格的属地化运行状态管理,推动5g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确保体现城市运行“健壮性”的脉搏,跳动得更精准,能被感知和可控、可管。
坚持“网”“管”并举提升智能化水平
许复新(市政协常委、致公党界别召集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市委副主委,市农科院副院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工作,提出了“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目标和模式。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要求,“一网统管”工作在“网管结合”上存在着一些不足:“网管结合”统筹理念还需完善;“网管结合”的建设资源尚需扩展,应用还需往下延伸;“网管结合”的社会力量还整合。
为此,致公党市委建议:
一、“网”“管”并举,树立“统筹”城市治理观念。在全面建网、升级网络的同时,积极关注“管”的实质提升。要利用网络建设优化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在管理力量配置上实现资源整合,在管理模式上实现扁平运作,在管办行为上实现智能应用,在综合治理上实现社会协同。重视街镇、社区在“网管结合”工作中的地位,把“一网统管”的思路贯彻街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统一协作的制度体系。
二、进一步扩容主题数据资源库,实现“网管”的扩容增速和应用拓展。在大数据应用体系支撑下,建设政府协调网络、部门职能联动网络和社会资源支撑网络,逐步从现在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数据升级为具有指挥调度、应急决策等自动功能,推动网络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继续扩容“一网统管”主题数据库,将应急、公卫、民政、通讯、公共信用等网络融入“一网统管”中,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对接和共享。
三、加强开放,实现“一网统管”的共建、统管和分享。着力推进公众参与的机制建设,探索将单位企业、基层自治组织、居民群众、志愿者等社会各方力量纳入城市治理组织架构,积极构筑城市治理的共同体;充分考虑政府和市民不同的应用需求与运作流程。在充分利用已有的“一网通办”“12345”取得的基础上,开发面向市民的全市统一、流程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专项app应用终端,提升“一网统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完善“数据网”“管理网”织密“法网”
蒋浩(市政协常委,市二中院副院长)
“一网统管”不仅要追求高效治理,更要坚持依法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谋划和发展,以良法保障善治。目前“一网统管”的制度建设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需进一步研究和理顺。其中,行政行为规范、个人信息安全、第三方管控等问题尤其应予以重视。因此,在深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的同时,亟待建立与“一网统管”相匹配的法律规范体系,出台“一网统管”管理办法等,提供依据和指引,以支撑和规范“一网统管”有序发展。
提出如下建议:
一、细化信息采集规范。对于涉及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信息,坚持最小范围、“一数一源”及关联性原则,明确采集程序、主体及储存方式,并完善告知程序。健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在开展数据应用项目之前,对数据采集、流通、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及技术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定级,并出具数据安全保障意见。
二、健全数据共享规则。在确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基础上,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实现数据有序分享,将责权边界细化落实到各个管控环节和主体,确保数据来去清晰。
三、完善管理实施制度。“一网统管”不仅涉及行政机关单独行为及联合执法,还要引入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等现代执法理念,需要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增补、修改及调整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及具体管理规定,在新型管理模式下对行政主体的权责、行政权的行使与边界、职责交叉及争议的处理方式等进行明确,确保“一网统管”下政府行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将突发公卫事件纳入“一网统管”范畴
马驰(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网统管”是基于现代科技手段背景下,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不仅有效,而且高效,应该尽快推进。但是,任何一种技术手段都仅仅是“手段”,不能代替制度设计。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这一综合协调部门,同年,各省市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局也相继成立。但遗憾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在其责任范围内。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cdc、卫健委、民政部、交通部乃至铁路、民航等平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却缺少一个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指挥。
疫情期间参与相关课题调研,在静安寺街道、江苏路街道等发现,基层把社会治理街镇智能“一张网”融入城市治理大局的创造性工作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在市“一网统管”基础上,将网格、综合治理、市场监管和110非警情四大功能加以整合,特别是突发疫情的管控纳入“一网统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一网统管”的范畴,借用科技手段将法律责权落到实处。江苏路街道“一网统管”防疫专页和静安寺街道疫情管控网络系统,实现了对疫情上报、跟踪、处置、分析、研判的全程覆盖,这一“无死角”的工作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一网统管”加专家建议应该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上海在疫情发生之初就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意见和建议发挥了参谋作用,这一机制应予以制度化。
增能减负,给社会基层组织更多yb体育app官网的技术支持,提升社会动员能力。这次抗击疫情的初步胜利,靠的是我们的社会动员能力,上海的基层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诸如最初向市民配售口罩的方式,就不如杭州等地利用手机app无接触那么完善。要给社会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简便易行的技术手段,真正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增能减负。
将劳动关系建设纳入“一网统管”体系
陆敬波(市政协常委,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一种基本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矛盾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矛盾。切实解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以及职工权益保障等问题,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既事关民生福祉,又事关城市运行与社会治理大局,因此,十分必要及时地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纳入“一网通管”体系。
上海市总工会自2017年9月起,以“连通党政、连通工会、连通职工、连通社会”为宗旨,积极推进工会大数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包括“申工通”工作平台、“申工社”服务平台在内的上海工会大数据平台。与此同时,市人社局、市企联在近年的大数据建设中,也已经形成了企业经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系列数据。这些平台、这些数据,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数据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调研了解,目前,无论市级、区级“一网统管”的建设,在顶层设计及管理、运作机制中,均未将劳动关系领域的相关数据纳入其中。为此,我们工会界别提出建议:以“资源全面统筹”为导向,从顶层谋划入手,将劳动关系领域的相关数据纳入“一网统管”建设运行体系,推进“一网统管”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职工群众需求,不让“一网统管”在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盲区和空白点;不让劳动关系领域已有数据游离在“一网统管”体系之外。
在具体纳入模式上,建议遵循“一网统管”实施的“边设计、边施工、边优化”的路径,稳步推进。可根据当前城运平台系统建设实际,在“一网统管”现有模块中,将劳动关系领域的相关数据一揽子整体纳入“综治模块”或“市场监管模块”。
在管理机制上,建议优化顶层统筹,在各级“一网统管”建设专班中相应考虑增设工会参与方式,落实工会与牵头部门、建设部门、运作部门、基层网格队伍的工作对接等。
在人员力量配备上,建议在现有“一网统管”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调整增设的实际状况,适当统筹优化现有基层专业和社会化工作者队伍及相关工作,以人员与系统双纳入为原则,实现集成杠杆效应。
在数据汇总集成上,建议针对“一网一屏”中所涉及的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建设项目,专题研究劳动关系领域相关数据模块的纳入机制,并逐项落实,有效实现拓展“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平台功能的目的。
让“一网统管”成为科创策源新引擎
汪胜洋(市政协常委、民建界别召集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
“一网统管”涉及多种最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有的技术现在可以做到,有的还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和突破,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完善的过程。
比如,“一网统管”的发现能力主要分三类:一是网格员的主动发现;二是媒体、12345热线投诉和上级任务下达的被动发现;三是机器的自动发现。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常态靠自动发现,即依靠传感器、探头和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和预警,人工干预只是补充。
上海作为国家赋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当勇于承担履行国家战略的职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过“一网统管”集聚全国资源,推动项目成果在全国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的一个新的引擎。为此建议:
一、以项目汇聚一批顶尖人才。确立市“一网统管”技术攻关和项目发布制度,把“一网统管”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应用要求向社会发布,通过项目集聚汇集全球顶级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汇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利用颠覆性技术推动系统快速迭代更新。
二、以资金培育一批头部企业。由去年5月成立的市大数据股份公司牵头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对于参与项目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尤其是具有前景的初创公司给予风险投资、战略投资,扶持一批新兴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
三、以临港汇集一批超前试点。优先把相关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央企研发中心及国家科技项目在临港新片区落地,把临港新片区规划区打造成为“一网统管”技术的创新区、产业的集聚区、应用的试验区。
在持续赋能中提升“一网统管”效能
姬兆亮(市政协委员,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自2017年以来,浦东新区积极探索以“城市大脑”建设为核心的“一网统管”工作,以职能整合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智能技术健全“城市大脑”应用支撑平台,以数据共享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利用,以流程再造实现智能发现与闭环管理的有效结合,以场景应用不断拓展和提升实战功效,形成城市管理运行的“浦东模式”,得到了中央和市领导高度肯定。
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建设推进中不断迭代升级,真正通过智能化赋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
立足浦东实践,通过调研,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脑”的构造应当更加注重系统性。“一网统管”的基础在于海量数据信息。如何标准化地使用数据,目前,市里成体系的指导意见还在研究制定中,细化的管理事项、行业标准尚未出台。各职能部门和基层所采用的数据库和专网数量繁多,标准、端口、规范不一致。基层反映存在“新旧系统之间的内容、标准的关系,基层还无法完全理解”等问题。建议标准要统一、数据要共享、端口要开放,破除市各部门与各区之间的条块边界,赋予各区更多权限,推动市、区两级平台之间、相关管理部门与各区之间数据全量全过程无缝共享、各有侧重、职能互补。
第二,“脑”的功能应当更加注重实战性。“一网统管”基本运行模式基于应用场景。建议以“应用为要、管用为王”为价值取向,形成更加开放的平台架构,提高弹性适应能力。专业部门和基层分别打造各有侧重的多样性应用场景布局,形成以智能化应用场景为支撑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条线部门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和物联感知技术,自动发现并梳理出相关专业领域存在的反复高发、久拖不决的突出问题,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智能应用场景。基层可聚焦城市运维、市容环境、城市执法等领域,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场景和热点板块,并不断向经济运行、民生服务等领域延伸,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第三,治理体系应当更加注重协同性。“一网统管”通过可视化呈现、智能化赋能、着力“高效处置一件事”,离不开分层分类分级协同联动。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每一级为下一级赋能,健全联勤联动的协同处置机制,为基层减负增能,实现高效治理。建议强化市级平台总体设计和集成保障的核心功能,强化区级平台统筹协调的枢纽功能,强化街镇平台常态化“线下”的处置功能,将职能部门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通过联动指挥、联勤巡防、联合执法,形成多元主体、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
建“最强公卫大脑”提升处置能力
朱同玉(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生物安全运行风险预先感知、重大生物安全事件联动处置已纳入国家战略。3月11日刷屏新闻中公共卫生“最强大脑”,就是关于超算在病毒破解和疾病暴发流行预测感知中的应用实例。得益于“最强大脑”,公卫中心仅用10小时完成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为国际社会抗疫作出了贡献,体现了现代科技在抗疫中的巨大威力。我国的制度优势与科技在抗疫中筑起了钢铁长城,并取得决定性战果。但诸多薄弱环节需要反思,亟待弥补。
新冠之战暴露的隐患和问题包括:
第一,在城市生物安全风险预测方面,超级计算机能力亟待加强。公卫大脑也是“一网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更好地辅助政府决策,强化风险感知能力,让城市生物安全风险预测更加精准。
第二,“一网统管”的目的是提升重大应急事件处置能力,而上海现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全球化公共卫生风险的挑战。尽管上海在2003年就高瞻远瞩地建设了永久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但在患者容纳量、人员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难以充分应对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
第三,在城市生物安全的“一网统管”方面上需硬核科技支撑。上海亟须补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以进行高级别的病原体和相应技术研究,在公共卫生应急领域开展战略性技术研发和储备。
为此建议:
第一,做大做强公卫大脑,强化“一网统管”内涵建设。可以发挥5g宽带优势,加强生物安全超算能力建设,提高发现病毒、解析病毒效率,精准预测疾病流行趋势,为政府提供决策帮助。
第二,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应对百年一遇大疫情的国家应急医学和战略储备中心。采用平战结合运行模式建设大体量应急医学中心,“平时”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和医学研究中心,配置相对充足的医疗力量、设备和物资;“战时”,可参照以色列地下储备医院模式,具备迅速提供不少于5000张应急床位能力,作为大型应急救治场所收治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医疗救治。
第三,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生物安全的“一网统管”提供硬核科技支撑。高标准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理应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功能标配,这也将同时弥补上海在生物制药成果转化硬件支撑上的短板,对重大传染病的病原研究、临床救治与药物疫苗研发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设好“最强公卫大脑”、国家应急医学中心和战略储备中心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将充分展现上海作为“排头兵”“先行者”的主动作为与战略谋划,真正提升城市运行风险预警能力和重大生物应急事件联动处置能力。
充分利用好电子信息技术
李昕欣(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
践行“一网统管”是完善政府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上海应该发挥先行者和排头兵的作用。“一网统管”是网络化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因此,务必要与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把这张网打造成更高水平的网。为此,提两点建议:
第一,重视和利用好信息集纳技术,为平台大数据ai处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精准的动态信息来源。尤其要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显露的问题作为一面镜子,努力把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工作做深做细,充分发挥出“一网统管”的管理效益。比如,要特别注重提高与市民健康等相关信息的快速识别和网络化收集与鉴别技术。
第二,上海的“一网统管”要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国家“新基建”等重大战略举措结合好,使之成为服务于上海和全国正在全面兴起的工业互联网重大工程的一个重要平台。这在当前有助于提高复工复产效率,在未来更有利于优化整合产业链。把“一网统管”用到实处,让社会治理之网与经济生产结合起来,无疑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对接需求推进家政服务行业“一网统管”
翁文磊(市政协常委、妇联界别召集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市妇联副主席)
上海家政从业人员队伍庞大,据初步测算多达50万人,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员。调查显示,上海800多万个家庭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正在使用或有家政服务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令家政服务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大部分“个体户”性质的家政人员未挂靠任何正规的家政机构,大部分的家政中介亦未经登记,造成相关排查和管理工作的困难。
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要求,浦东新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指导新区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发了兼具审核和统计分析功能的“家政员上门服务证”微平台。结合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家政服务条例》,家政服务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以及行业整体发展现状,建议开发“家政服务”智能应用场景,精准对接需求,在家政服务行业纵深推进“一网统管”智能化运用。具体如下:
一是实现数据共享,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利用。推广浦东新区的经验,一手抓数据归集,一手抓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壁垒,把家政服务情况与公安、市场监管、行业主管、社区等数据平台打通,实现纵向、横向连接,推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处置管理。
二是实现数据应用,促进家政行业提质增能。通过“一网统管”,进一步统一家政行业服务标准,促进家政服务规范。引导“个体户”性质的家政人员接受正规家政企业管理,支持家政企业实现员工制管理,引导更多家政企业接受行业会员管理,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实现数据分析,促进民生服务安心透明。家政行业流动性大,信用机制显得格外重要。依托“一网统管”发挥政府公信力作用,打造区块链技术下的家政信用场景,将家政员、家政公司、雇主均纳入信用管理,保障各方权益。(书面发言)
“一网统管”需补充完善紧急状态模式
胡光(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管理造成巨大的冲击,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由此凸显的城市治理短板,补充和完善“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中的紧急状态模式。
首先,平时对特定对象或时段限制性的措施,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需要切换到允许甚至支持的模式。比如:对载有防疫物资的外地车辆进入内环高架等平时的限制区域如何进行鉴别和放行;不少紧急投放的物资缺乏平时所必需的资质和证明,需要某种灵活机制或可以快速申请认证的通道等。
其次,不少公众需求会在紧急状态下集中爆发,需要“一网统管”发挥数据和网格化优势,主动发现、服务和调度,避免错配、挤兑甚至踩踏,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比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响应措施中,一些“一刀切”的政策客观上引发了次生问题,亟待“一网统管”对医疗等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并进行分类区别管理,从而完善紧急状态时的资源调配;“一网统管”需要界定和确保一定数量的战略物资,并在全市层面安排循环储存,以备紧急状态时的及时投放等。
最后,“一网统管”在紧急状态下,应该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扶助弱势群体、避免人道主义危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书面发言)
进一步推进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
李德桢(市政协常委,汉瑞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香港大唐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柏洹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及时进行深入总结,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对不断提升上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级。在本次防控疫情期间,上海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在抗疫一线筑牢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议借鉴香港公共卫生管理经验,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合理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并优化对基层医生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同时,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二、坚持“法治”要求,提升现代城市的依法管理能力。为更加有效地将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建议修订上海公共卫生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同时增订“患有流感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细则,加强对市民文明行为规范的引导。此外,近年来,上海在食品行业已经率先推出“吹哨人”制度,建议今后将这一制度在公共卫生等更多领域逐步推广,并建立健全“吹哨人”奖励制度以及权益保护机制,让“吹哨人”真正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参与者。
三、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上海的智慧城市功能体系展现了显著优势,大数据、ai、数字政务等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抗击疫情和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建议进一步巩固现有智能化成果,将疫情期间临时建立的各类在线政务平台、远程智能问诊等有益于社会民生的“智慧应用”常态化和制度化。在重视“科技支撑”的同时,也要重视“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筑牢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书面发言)
(稿件来源:联合时报 摄影:申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