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艺苑-yb体育app官网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首页 > 

林建国

lin jianguo

雄深雅健——林建国书法作品集序

wdcm上传图片

  取法乎上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何“法”谓之“上”却又往往见仁见智。在形式至上风习的影响下,当代书坛在外形式方面的过度追求,不仅省却了基础阶段的重要环节,造成了创作中的顾此失彼,而且因为指向上的功利主义本质,也必然使人在形式主义的束缚下逐渐丧失精神自由,从而丢失优秀传统留给我们最具价值的内容。

wdcm上传图片

  带着这样的思考,多年来我一直力图重新寻找一种状态,并求真友声。这似乎有些虚幻,却又很真实;很遥远,又好像就在眼前。诚如老子在论道时说的:“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那是什么呢?老子继续告诉我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一切器和用的灵魂。

wdcm上传图片

  我于近年三度造访林建国先生的办公室兼工作室,观察了他的创作,与他进行了交流,我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

wdcm上传图片

  这是一位在书学上见识独具而又在学书上别有会心的书人。在他的世界里,学书就是为了学好书法,与功利无关。因为目的的不同,精神状态就不同。从而手段、过程乃至最终结果都会不同。短期可能不分明,从远期看则完全不一样。也许这是出自他的禀性,又或许偏处南汇一隅的地理劣势成为他学书的优势。使他得以不问窗外喧嚣而置身历代书法遗存的海洋里忘情地遨游。自其志学之年寄情翰墨起,即潜心求学,曾结业于上海中国画院书法高研班和上海中国画院书法名家张森工作室。当初入门径后他没有选择捷径,而是走上了与古为徒的漫漫长路。他楷书先学颜、柳、褚后转碑刻,浸淫《张猛龙》、龙门造像及各类墓志;溢而为行草,陶冶于“宋四家”“二王”、张伯英、旭、素、明清诸家。

  中国古代有“杨子见歧路而哭之”的典故,意指不知羊之所归。中国书学的大山万仞,任何人不可能尽其所有。这里就有一个选择、取舍、领悟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通过酝酿和心灵锻造,古人的遗迹便成为一幅幅风景秀丽的图像,会意者自可根据所得而攫取。所谓一斑可以窥得全豹,一窗可见西岭千秋之雪,即是其理。

wdcm上传图片

  林建国不愿意过早地将自己的风格固定在某一种模式上,这是有鉴于当代书坛创作的现实而作出的抉择。过早“结壳”而形成的自我复制现象会不断地销蚀原创的活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涌现出的展赛明星有不少人现已湮没无闻了。究其所以,乃是作者缺乏将学书视为终身之事的思想准备,是以浅尝即止,一旦形成风格后既无更为高远的目标,也无有效调整手段,势必会不进反退了。在反复的书写实践中,林建国应该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置易就难,反复的进行着原始跋涉,这不仅有效地克服了“结壳”带来的简单化趋势,也避免了书坛上的“同质化”倾向。

wdcm上传图片

  苏轼云:“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形而自乐于一时,聊寓于心,忘优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于外物而有守于内者,此圣贤之高致也……”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要做到心无罣礙,然后入书,若心有羁绊,便不能尽佳,虽古之善书者不能免。所谓“瓦注贤于黄金”者此之谓也。林兄积学数十年,备精诸体,堪称灵珠在握。若再假以时日,益以诗书,以滋养其性灵;乃复遨游四海,尽天下大观,以增其奇伟之气;然后思古人之所以善,以益己之所不能,或可绝去流俗,层楼再上。昔人有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之说,因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

  林兄欲对近年所学作一总结,问序于余,余不敏,谨呈数言以就教于方家,并与林兄共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