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四五”——市政协十三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发言选萃之四
用好三种文化资源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马建勋
■“十四五”期间弘扬建党精神,用足、用好三种文化资源,要充分体现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上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呈现反映三种文化的城市风貌,高效能整理保护三种文化的文脉资源,高质量传播利用三种文化的优秀成果,让深厚强大的精神文化真正成为上海的软实力,成为引领推动上海发展最宝贵最深层的力量
“十三五”期间,上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推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取得了重要进展、收获了丰硕成果。一百年前,《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上海出版,不仅为建党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促进了中国人民政治上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唤起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
2018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开馆以来,已经服务了参观者达5万人次,年平均讲解达700多场。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使全社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这说明上海在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好、建设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方面已经走在并将更好地走在全国的前列。
“十三五”期间,上海在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用足、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种文化资源方面亮点纷呈、精彩不断,正在发挥着带动城市发展的硬核作用,正在成为带动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上演以来,以其高质量、高水平的表演引发了广泛好评,至今反响热烈,一票难求,这个剧去年演了100多场,还到各地演出。今年7月复演以来,依然大受欢迎,预定的演出场次已经排到了明年7月。
近年来,像这样的例子不断涌现、不胜枚举。这说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上海也完全有能力用足、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造福于今天和未来。
建议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十四五”规划之下,采用市级专项规划的形式,对弘扬建党精神,深化“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用足、用好三种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做出顶层设计,努力补齐条条分割、条块分割、资源利用碎片化的短板,努力克服影响和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更好地统筹全市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系统集成联动协同,全面推进持续发展。
“十四五”期间弘扬建党精神,用足、用好三种文化资源,要充分体现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上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呈现反映三种文化的城市风貌,高效能整理保护三种文化的文脉资源,高质量传播利用三种文化的优秀成果,让深厚强大的精神文化真正成为上海的软实力,成为引领推动上海发展最宝贵最深层的力量。
借鉴国际经验打造高品质中央活动区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 沈敏
■打造独具海派特色与国际风范的公共文化空间。做深“聚”,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引入有机结合,加大对海派时尚文化、滨水生态旅游文化、创新生活文化等自主文化ip的深度开发;做强“秀”,培育大型国际赛事、剧目、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精神文化地标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提出“打造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总面积约75平方千米,包括18个功能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中央活动区(caz)是中央商务区(cbd)在功能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四大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将代表未来上海的主要形象,承担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其品质与活力对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十四五”是推进中央活动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目前,上海已具备中央活动区的基础条件,借鉴伦敦、东京、纽约、新加坡等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打造“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需要破解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公共空间利用率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地上、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空中廊道、地下通道等缺乏连通,功能区之间难以有效联动;地下空间开发以浅层为主,部分公共用地地下空间潜力发挥不足。二是综合交通枢纽集约化程度亟待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跟城市规划融合度不够,部分公共交通枢纽与周边地下地块连通受建设时序不一和建设政策的限制。三是公共空间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存在类型相对单一、缺乏特色及文化蕴含、高品质配套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纽约中城区、伦敦西区文化设施密度在20个/平方千米以上,而上海功能区文化设施密度基本在10个/平方千米以下。四是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未能有机结合。部分旧区改造着重于改变城市面貌,忽略了对海派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优质资源集聚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度不够。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20家、外资研发中心461家。东京、新加坡外资总部分别为2300家和4200家。二是本土龙头企业总部集聚度不高。东京23区集聚了全国40%左右的日本企业总部,而国内世界500强129家总部仅有7家在上海。三是国际组织集聚度偏低。纽约、伦敦等全球顶尖中央活动区集聚各种国际组织,而在上海的政府兼国际组织仅有金砖银行一家。四是高端文化资源集聚度不足。顶尖中央活动区是文化资源高密度汇集地,巴黎时装周、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夜、东京丸之内夏日文化节等品牌为中央活动区注入了动感活力。目前,上海类似的国际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为此建议:
着力优化中央活动区空间功能布局。一是探索土地制度弹性空间,统筹规划容积率,通过转移保护空间的容积率指标释放部分开发空间,实现核心区域保护和发展有机平衡。二是完善tod开发模式,构建集约式、立体化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枢纽体系。三是结合5g新基建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会思考、有温度的办公空间,推动办公楼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智慧办公环境。四是优化地下空间与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地上、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加强地下空间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的多维复合利用,实现空间资源立体高效利用。五是将历史保护与多功能街区开发相结合,依托建筑设计及绿色景观,以“慢行”交通串联城市品质生活,鼓励营造多元化街区场景。
着力提升中央活动区复合功能水平。一是打造高功能能级、高经济密度的核心城区。积极导入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大力吸引全球500强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国内龙头企业总部。构建全球性专业联盟组织,积极引入全球性国际机构。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围绕金融业的价值链,推进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等相关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打造引领性的商业体验和休闲生活中心。依托“首发经济 体验经济”平台,以中国原创、潮流时尚、国际交流为切入,激发商圈经济活力。深挖文旅资源,形成一批相互连通、各具特色的地标性“夜经济”集聚区,打造“24小时社交目的地”。三是打造独具海派特色与国际风范的公共文化空间。做深“聚”,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引入有机结合,加大对海派时尚文化、滨水生态旅游文化、创新生活文化等自主文化ip的深度开发;做强“秀”,培育大型国际赛事、剧目、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精神文化地标。
完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
市政协常委、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 赵丹妮
■建立完善城市建设发展必需的指标体系,加以量化,便于监测、跟踪、评估,推动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去试去闯,还需要足够的鼓励包容、机制推动,特别是要注重更多的细节研究、系统支撑和过程管理,让规划更具导向、靶向和刚性执行力
根据市政协关于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协商议政工作的要求,对外友好委员会承担了相关的分课题任务,就“建立完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展调研。课题组在之前大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对标、跟踪研究、走访基层、委员献策、问卷纳言、专家论证等途径,对“十四五”规划研制中需要对焦和对标的某些领域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分课题报告。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一方面,要学他人,对标国际城市的共性特征,更好地接轨入列,加快迈向世界城市的核心圈;另一方面,在对标借鉴中,还要立足自身,创建上海样本和城市风范的建设标准,彰显发展特色。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球化发展遇阻、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今天,上海将以怎样的进取和贡献,卓然于世、再谋新篇。
从一些国际知名智库发布的权威报告中,可以看到上海对标的优势和短板。优势方面:上海已经具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上海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交通运输体系全球排名前列;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排位分别名列第4、第3位;特别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海对全国55%的贡献举足轻重,仅松江区就向世界银行提供了13大类105个可评估样本;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项目从签约到土地摘牌仅用58天,发放施工许可证仅用3天,还有像“特斯拉速度”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代表中国的国际融入水准。
对标研究中,同时可以看到自身发展的差距:如上海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制约影响力比较薄弱;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协作不够;城市宜居方面排位较后;文化建设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不但要正视,更要规划先导,并通过标准化建设和体系化完善,接续“十三五”,加油“十四五”。
在“十四五”规划研制中,建议对以下有关领域及重要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加强。
多维度推进上海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升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参照国际标准,加快推进并增强城市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定期评估可能导致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潜在因素;鼓励支持与抗灾援助和国计民生相关的企业,提升应对重大灾害风险的能力;强化关键战略物资尤其是医疗物资的建设和储备能力;参照国际iso-37123标准,健全完善符合城市、区域发展的建管体系。
提升上海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力和辐射力,以标本建设集聚全球高端资源。加强后疫情期重点产业、行业、龙头企业等涉外产业链的安全研究及对策;坚持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战略方向,在关键产业技术标准、创新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突破;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根据不同类型精准施策予以扶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将特斯拉项目等经验、案例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参照样板。
转变科创领域管理理念,探索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充分保护市场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支出占上海社会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更加重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作用,强化在建设和应用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引入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等,形成科创引领新标杆。
善于制度创新,支持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度实践。探索全球财资管理等创新举措,提升资金跨境流动、金融监管、税收(特别像个人所得税)和法律等方面的支撑力,选择若干试点,释放创新空间;努力打造数字化对外开放平台和基础设施,构建世界和中国的“数字经济中心”,加强数字贸易战略链接;加快研制促进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有关法规,增强新片区新实践中标准化、法治化建设水平。
加强战略谋划和统筹设计,多举措吸纳和激励各类人才。树立全社会人才建设目标,增强上海独特资源对高端人才的利用率、磁吸力,聚焦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等引领性人才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撑性人才,以及城市发展必需的服务性人才;注重人才政策向“小青新”倾斜;关怀激励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鼓励外籍人才在融入上海的发展中共同创造并传扬改革开放新形象。
努力把目标任务向指标体系转化,积极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评估标准。积极建立完善标准领域对应国内体系和双边、区域及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互换、标准互认、能力互助,开展中外标准技术指标比对分析,重视上海优势技术标准向国际转化,支持企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提高统计数据公开性和时效性,适时重新加入城市数据全球委员会,参与国际都市iso-37120指标体系认证,增强“上海标准”的国际显示度和公认性。
建立完善城市建设发展必需的指标体系,加以量化,便于监测、跟踪、评估,推动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去试去闯,还需要足够的鼓励包容、机制推动,特别是要注重更多的细节研究、系统支撑和过程管理,让规划更具导向、靶向和刚性执行力。
(稿件来源:联合时报 摄影:金松)